14
2022
-
10
云南锦润数控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锦润数控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年规划实施方案
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服务云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根据产教融合相关管理办法,云南锦润数控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将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办学和深化改革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校企协同育人、产学研合作、促进就业中发挥带动引领示范作用。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让“产”和“教”在资源、信息等方面的充分融合,最大化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共同培养复合型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推进政府、学校、企业三方主体协同发展,以经济产业升级优化为立足点,以技术转移和共同开发为主要载体,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根本目标是让现代人才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对企业来讲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密切相连,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将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充实于生产中。实施产教融合三年规划,积极参与举办教育,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加强校企协调创新,推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化。为做好我公司产教融合型工作,现将我公司产教融合三年规划方案拟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国职教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保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提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显著提高”的发展目标,并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绿色能源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市场主体培育提出明确要求。我司目前加大研究机床铸件材料,满足高端数控机床的特殊材料需求;建立铸造、机加、热处理、装配、性能检测、试验等全流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把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推动建立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推进机制,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推动楚雄州教育文化高质量发展。
- 建设目标
未来三年企业将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构建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未来年计划合作高等院校5所,职业学校3所;打造产教融合“云南样板”。
- 实施措施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着眼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实施特色建项、质量兴项、人才强项战略,调整人才引进方式,创新培养方式,改革培养模式,强化企业师资队伍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突出人才引进,全面提高企业文化素质及员工职业技能,着力打造具有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的企业文化。计划三年内完成以下目标:
探索技能人才培养基本规律。成立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研究机构,适时掌握技能人才需求动态,搜集技能人才培养信息,以产业为引领、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展开充分研究,就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培训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能力评价体系改革、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以期把握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创设“研发小组”。计划在三年内与至少一所高职及以上院校共建“研发项目”,取得“研究成果”,完成“成果转化”。
建立实训基地、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围绕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全面对接,根据行业技能标准与岗位实际需要,与高校共同实施课程开发;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实践“企中校,校中企”的培养方式;全面落实员工到学校进行理论教育计划,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能手担任兼职导师,激励员工积极参加企业技术革新;聘请高校专家参与培训项目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规划。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实训基地”,实现“师资互训”,进行“课程开发”,完善“培训认证”。
构建完备的人才培训体系。积极探索并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训、顶岗实习的人才培训模式;依照企业在职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的特点,实践并完善远程控制教育、业余培训等办学模式;根据国家行业技能标准、企业用人需求和岗位特性,与高校共同开发培训教材;构建培训对接岗位、能力对接需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学分制培训方案;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创新实践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引进更多高技能人才。
推进岗位实习,协同实践就业,深化校企高度融合。实训基地是校企双方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司现在着力与高校成立了教学实训基地,达到优质资源共享,形成了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创业高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定期接收学生赴基地参加阶段性实习,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顶岗实习既符合教学大纲教学安排,又利于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强化训练,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感,最大限度提高其综合素养,是现代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举措。我司与众多高校签定了顶岗实习协议,通过校园招聘会、企业专场进校园等形式,吸引学生赴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并进行详细计划、周密安排,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实训中心增强服务意识,加大考核力度,不断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采用回访谈心、电话联系、网上交流、定期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联系;通过加强对顶岗实习指导导师和辅导员考核,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发挥积极作用;辅导员及指导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协调学生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实习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以严格的管理、周到的服务、细致的工作为保障,使顶岗实习工作得到了家长和学校的充分肯定。
同时,开展订单式培养,企业和学校联合对学生实行一站式服务培养,使学生选择订单式培养的专业有可靠的就业保证,成为学生就业创业的“通行证”,使高校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就业,带动就业的同时也促进企业的发展。
以“学科共建,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企校共建“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以企业为培训责任主体,以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职业素养为主要培养内容,通过企校双师等制度保障,培养一批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企业急需的新型数字化财务应用型人才。
- 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之一——组织架构及人员投入
为了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各项工作及项目优质高效进行,企业将优化安排产教融合的组织机构,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合理地设定各级组织结构负责人的相关职责,以进一步保证项目成果的质量。成立产教融合工作小组,下设组长1人,副组长5人,组员25人。参与工作的机构和职能部门包括云南锦润数控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及下设分子公司的董经办、行政人事部、技术研发部、安全生产部、财务部及各级管理部等。
- 工作组组长:张春发
为本项目提供充分的人力、财力等资源和政策保障,负责质量改进和纠正与预防措施的实施。
- 工作组副组长。张峰、张拯华、张丽萍、张朕福、蒲佳珊
副组长主要负责落实协议的签署、团队的建立、资源的组织、质量的把控,项目的策划、实施、保持和持续性改进;以及成果的申报和评估等。
- 各小组成员
总经办:
组长:张春发
组员:尹正才
李 勤
有连兵
行政人事部:
副组长:张朕福
组 员:刘家美
鲁红燕
王润敏
白 云
黄 蓉
技术研发部:
副组长:张拯华
组 员:张亚兴
冯国保
段海莲
吴承钢
赵天成
安全生产部:
副组长:张峰
组 员:邓锐梅
蒋鑫泽
陈志军
刘 斌
沈绍智
财务部:
副组长:张丽萍
组 员:普桂萍
苏红梅
谭蓉燕
李 琴
姜小红
采购部:
副组长:蒲佳珊
组 员:李云朵
陈 媛
保障机制之二——资金管理
- 专项配套资金实行单位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账管理、专人负责。财务部负责专项资金的管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挤占和挪用专项资金。预留机动经费由产教融合工作小组统一掌握,主要用于产教融合组织管理,支付不可预见的费用。项目小组必须严格按计划分配使用经费,加强专项资金预决算管理保证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由单位财务部根据政府有关规定负责制订并组织实施。
- 如项目中需配置仪器设备以及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单位采购制度》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制度,由项目办会同采购部组织实施。
- 项目专项资金实行定期检查、审计制度,主管工作组、承办部门应自觉接受监督和检查。
保障机制之三——协调机制和制度建设
1、建立校企合作制度。
建立校企合作相关制度,以制度规范合作。鼓励技术研发团队申报科技创新类项目,对于依法取得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的人员应与企业绩效挂钩,鼓励技术人员技术研发。
2、加强校企合作交流。
积极学习借鉴外部推动产教融合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形成自己的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引导效用,加强与职教、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其他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共享教育和研发资源。
3、营造良好协作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对在产教融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表扬,营造全公司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